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西点军校看教育模式的选择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228 更新时间:2019/10/27 15:12:26 文章录入:admin |
|
《南方周末》文化版,陈一鸣探讨银幕军人形象的文章《许三多“退役”,学生兵入伍》中再次提起了中国群众喜闻乐见的“西点军校”: “以西点军校为例,该校不仅是美国将军的摇篮,还被称为美国CEO的摇篮”,西点的校训是“使命、荣誉、国家”,“所有人都喊,傻子一样地喊,喊得久了,口号就熔化到血液当中去了”,“西点军校的高端人才就是通过这样一部战争机器打造出来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西点军校开始被神化。须知,西点军校只是培养少尉的最初级,其上还有培养中级校官的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院,麦克奈尔堡的美国国防大学;培养将官的卡莱尔国防大学;此外还有各类各个兵种的专门晋级培训学校等等。 西点也不是没出过名将,潘兴,麦克阿瑟和巴顿都是绕不过去的例子。但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自身能力和偶然性运气之外的升迁因素就太多了:潘兴的岳父是参议员;麦克阿瑟是军队高干子弟;巴顿家有钱,可以结交权贵。再早一些的话,美国内战前后,人事升迁上,金钱政治起作用的只会更多。 今天的美国人对“虎妈”蔡美儿粗暴的“中式教育”大惊小怪,却好像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诸多二战一代美国高级军官的回忆录里,都曾经提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他们成长、接受教育的时代:为了准备应付西点,安纳波利斯军校入学考试,以及进入军校后四年的学习生活,那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填鸭式的密集教学,死记硬背应对考试,题海战术,密集的大考试小测验,大比例的数理的课目设置,让经历过扩招前高考的中国学子心有戚戚。 在中国民间神话“西点”的时候,真正的西点则在坍缩——上世纪70年代越战之后,美军之中旧的人事制度弊病凸显,陆军开始实行精英化战略,搞集中选拔人才制度。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项政策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越来越多没有背景的“地方生”跻身军队高位,西点和安纳波利斯出身的毕业生不再在最高层占据绝对多数。 但西方不亮东方亮,谁也没想到正在走下坡路的西点概念却会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走红起来,比如诸多挂靠这一概念的管理类书籍摆上了地摊。不可否认,美国管理科学比较发达,精英阶层在军政商界流动比较强,军界和工商界双向影响。这其中好的例子无数,但坏的例子也有,并且重大——谁要忽悠你“跟着军队学管理”,你就和他提麦克纳马拉的越南战争,肯定叫对方哑口无言。 西点办学思路和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19世纪参考欧洲旧式军校建立的严酷的精英式教学体制已经不适合时代。不得不承认,在一个智力分工已经十分明确的时代,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教育成长模式,确实是大多数人最好的选择。 |